今年7月炒股能加多少杠杆,来自日本的军事历史学专家村上隆志和日裔学者长谷川毅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震动。他们翻开了80年前的历史档案,并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的决定性因素并非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而是苏联在违背《日苏中立条约》之后,宣战的那一纸公告!这一结论颠覆了以往对二战结束原因的普遍认知,值得深思。 那么,这两位日本专家的结论是否有依据呢?事实究竟如何?1945年8月6日,广岛被美国投下的原子弹“小男孩”夷为废墟,死亡人数超过7万。三天后,长崎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胖子”核弹再次造成巨大伤亡。表面上看,这一系列核爆似乎是促使日本最终决定投降的关键因素。然而,根据一份解密的日本档案,令人意外的是,日本政府的高层并未对此作出强烈反应。事实上,陆军参谋本部认为,“美国最多拥有1到2枚核弹”,甚至将核爆视作“大规模燃烧弹袭击”般的常规攻击,主战派的军事高层仍旧坚信可以通过“本土决战”来抵抗外敌。 甚至在广岛核爆后的首个御前会议上,裕仁天皇并未提及投降问题,而是指示继续观察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在对民众的宣传中继续隐瞒核爆的实情,许多日本报纸依旧鼓吹“玉碎作战”,强调要誓死抵抗。然而,真正改变日本态势的,是8月8日午夜时分从莫斯科发来的一封电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电报中宣布,苏联正式废除《日苏中立条约》,并立即对日宣战。 展开剩余80%次日,150万苏军从中苏边境三路进攻,迅速突破了日本关东军的防线。日本原本认为,东北地区是其“绝对安全区”,并在这里驻扎了70万关东军作为战略后盾。然而,苏军的攻势异常迅猛。关东军大部分兵力已经被调往太平洋战场,留下的多为新兵,且武器装备十分匮乏。8月9日,吉林司令部与外界失去联系;24小时内,长春、齐齐哈尔等11个重要城市迅速沦陷;一周之内,约47万日军被苏军俘虏,余部则溃散至长白山。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日本原本寄希望于“以东北换谈判”的计划彻底破灭。8月10日,日本天皇在御前会议中明确表示:“苏联参战切断了我们的退路,谈判已无余地。”因此,苏联的参战成为了日本投降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此前对苏联的错误判断,成为了其战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误。直到1945年7月,时任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仍派遣特使,携带天皇亲笔信前往莫斯科,希望苏联能调解日本的困境,保住伪满洲国以及天皇制。然而,这一希望的背后却是三重战略性误判:首先,日本过于相信《日苏中立条约》的约束力;其次,错误地认为苏联会因美国的压力而支持日本;最后,日本以为苏联需要至少三个月时间才能集结兵力,认为可以拖延到冬季。 然而,在斯大林的布局中,早已看穿了日本的困境。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以“收回库页岛、千岛群岛”为条件,承诺对日作战,并秘密向远东调遣了上百万兵力。当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后,斯大林立即将原定于8月底的进攻计划提前,以防美国在战后独占优势。 最终,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了著名的《终战诏书》,其中对于原子弹的表述仅模糊为“新型炸弹”,但却四次提到“苏联参战导致国本危殆”。这背后,实际上是日本统治集团深刻的恐惧心理——如果苏联占领北海道,天皇制可能会被废除,战犯也会面临处决;而即使是“本土决战”也会因为苏军的南下变成单方面的屠杀。苏联参战后,日本外交的退路已然断绝,无法再通过中立国来争取有利条件。 与此相对,战后的东京审判却出现了意图淡化苏联作用的情形。美国故意强化原子弹的“决定性作用”,并削弱苏联在战后胜利中的贡献。美国与日本合作的背后,有着深远的冷战考量:1947年冷战爆发后,美国需要将日本塑造成盟友,掩盖苏联在战场上的胜利,并让日本军部将原子弹包装成“不可抗力”,以掩饰其在苏军面前的彻底溃败。 如今,日本学者长谷川毅在其著作《与敌人赛跑》中直接驳斥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如果原子弹真能逼迫日本投降,为什么广岛核爆后三天内,东京毫无反应?真正的转折点是苏联宣战后,天皇在48小时内改变了立场,转向投降。” 苏联的参战不仅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也深刻改变了战后的国际格局。苏军占领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使得日俄至今未缔结和平条约;关东军的溃败使中国抗日力量迅速收复失地,缩短了战争进程;美国的战略也因此发生调整,原计划的“奥林匹克登陆”预估伤亡超过百万,但在苏联参战后,计划被取消。若苏联没有出兵,日本或许能在东北顽抗至1946年,战后伤亡将更为惨重。 然而,站在不同历史角度的学者对这些事件的解读各有不同。在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日本学者抛出这一观点的动机值得深思。某些专家认为,这不仅是学术讨论,更可能是日本右翼势力借历史重塑其未来军事政策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试图为修改教科书、为未来可能的靖国神社参拜等行为铺路,同时也为美国的“核保护伞”正当性提供支持。 不论其背后的动机如何,这一观点无疑是对历史的工具化操作。其一方面掩盖了日本的侵略罪行,另一方面则在国际上挑起阵营对立,试图削弱战后和解的基础。若这一趋势得以蔓延,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正义性将受到侵蚀,亚洲各国应保持警惕,不让历史被误用和篡改。 原子弹作为毁灭性武器的恐怖性,提醒我们当时无论多么狂热的军国主义也无法抵挡其威力。但我们也必须记住,武力并非和平的根本解决之道,真正的和平需要珍惜与维护,牢记历史,增强自我反思的能力,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发布于:天津市 |